發布時間:2017-02-10 00:00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一位企業家眼中的智能化追求
編者按 在建設“強富美高”新無錫的征途中,五年來,這座城市的人民擔當實干、砥礪前行。發展依靠人民,發展也最終為了人民,若論誰對發展成效最有發言權,毫無疑問是群眾百姓。本報今起推出“感受這五年”欄目,將從產業強市、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角度,讓老百姓來說說他們切身感受到的變化,在這里,不僅有數字成果,更有群眾實篤篤的“獲得感”,以此來折射五年來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為即將召開的市“兩會”獻禮。
【背景】 無錫在產業強市之路上步履堅定。2012年-2016年,全市工業投資年均增速達11%;制定出臺并貫徹落實《七大先進制造業推進計劃》,著力提升重點制造業發展水平,其中物聯網產業在全國形成了較強的比較優勢和產業集聚優勢,產值增幅連年列我市新興產業之首;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全市累計擁有省示范智能車間39個;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五年間,全市共實施重大的兼并重組項目70多個,并購資產180多億元,盤活存量資產80多億元;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五年累計獲得省科技小巨人企業18家,省“專精特新”產品39個。
春節復工第一天,位于惠山區的無錫戴卡輪轂制造有限公司內,看不到節后慣常的忙亂情景,眼光所到之處,上下翻飛的機械手將各個零部件嚴絲合縫地進行組裝,縱貫整個廠區的履帶把一個個锃亮的輪轂從第一個工作站運送到最終的包裝點。“整個春節我們都在生產,但是對員工放假的影響很小。”董事長戴祖軍氣定神閑。跟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節前需要拼命加班而節后又不得不面對用工荒的狀況相比,他確實過了一個“安穩”的年。
從鄉鎮企業起步,到知名企業配套商再到如今與中信戴卡集團合作,無錫戴卡輪轂的發展之路,可以說是“無錫制造”智能化轉型的一個縮影。去年,無錫戴卡輕量化車輪項目投產,成為國內首家智能化車輪制造工廠。
“這五年,很多企業都走得不容易,我們是在堅守中尋找新的發展路子。”戴祖軍說,2012年到2016年是無錫戴卡借助智能化轉型加速發展的關鍵五年,這一轉變的起因則是他2011年一次德國之行。當時參觀凱斯曼工廠時,整潔高效的智能車間讓戴祖軍驚嘆不已,他萌生了在企業內進行智能化改造的念頭。戴祖軍回憶,當時他身邊很多企業家并不認同他的舉動。“不少人放棄了實業,即使在堅守的也勸我少貸款、少投資,守住現有的攤子就行了。”戴祖軍說,這沒有動搖他的決定,“我寧愿做了后悔,也不愿不做就后悔。”
戴祖軍一路向記者笑呵呵地講解,好像在介紹自己頗為得意的“孩子們”:“看,這是我們的熔煉車間,幾乎不需要工人來操作”;“這是噴涂線,輪轂到這里完成噴涂,一點鼓包都沒有。”明知并不需要,戴祖軍還是習慣性地瞇縫著眼,對著一只輪轂從水平方向看過去。在戴卡,生產一只鋁制輪轂需要經過熔煉、壓鑄、激光雕刻二維碼、熱處理、機加工、氣密性檢測、涂裝和包裝等十余道工序,但行走在車間里,最直觀的感受是設備比人多:偌大的車間里有機器人、機械手和傳送機械,僅有五六個員工在查看著電子屏上的參數。以前,精加工工序為了保證精度,需要特殊的工作燈照亮后才能由工人進行加工,現在不僅不需要開燈,工人數也從800多人減到240人,戴卡也由此得了個“無燈車間”的美稱。算下來,平均每人一年生產1萬個輪轂,生產效率卻提高了將近3倍,達到了世界一流企業的產能。戴祖軍由衷地感慨:“如果還是用以往的傳統制造工藝,像我們這樣的鄉鎮企業怎么能夠站上與大品牌合作、與國際品牌競爭的風口?”
近兩年,隨著產業強市戰略的提出,強化制造業的信號愈發強烈,政策也愈發有針對性,這更堅定了企業走下去的信心。去年,惠山區出臺自己的“微政策”,戴卡獲得了585萬元的獎勵。提及今后的發展道路,戴祖軍情緒高昂,“企業起碼再拿出5個億用于再投資,再生產!”據他透露,企業今后還將推進二期年產4萬噸輕量化汽車精密零部件項目。(高飛)
來源:超級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