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年03月19日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文號 | 錫政發〔2017〕342號 |
---|---|
制發機關 | 無錫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7-12-28 13:41:34 |
文件狀態 | 執行中 |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和富民增收最基本的支撐。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在經濟轉型中實現就業轉型,以就業轉型支撐經濟轉型,根據《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7〕28號)、《省政府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7〕131號)和《中共無錫市委無錫市人民政府關于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實施意見》(錫委發〔2017〕58號),現結合我市實際,就進一步做好就業創業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推進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一)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聯動。堅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區間調控的下限,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促進經濟中高速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能力。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振興實體經濟,促進就業穩定。加強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銜接,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涉及穩定和擴大就業的財稅、金融、產業、貿易、投資等重大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投入和重大項目拉動就業評估制度,在開展政府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認證時,把就業崗位增加作為重要內容,明確吸納就業的具體要求、數量及崗位安排,促進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國稅局、無錫地稅局、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市行政審批局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促進產業發展與就業轉型協同。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挖掘農業就業潛力。深入實施“產業強市”戰略,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節能環保服務、旅游休閑、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就業比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農委、市商務局、市文廣新局、市衛計委、市旅游局等負責)
(三)促進小微企業發展與就業質量提升同步。著力推進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推動無錫市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搭建江蘇省中小企業星級公共服務平臺,實施“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等培育計劃,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全面落實小微企業降稅減負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繼續實施降低失業保險費率、企業穩崗補貼等政策。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向小微企業開放,鼓勵向小微企業轉移科技成果,支持小微企業協同創新。依托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實現政策集中公示、扶持申請導航、享受扶持信息公示。(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物價局、市商務局、市國稅局、無錫地稅局等負責)
二、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培育就業新的增長點
(四)支持新興業態發展。以新一代信息和網絡技術為支撐,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分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創新發展,催生更多微經濟主體,開發更多新型就業模式。探索和創新監管方式,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將鼓勵創業創新發展的優惠政策向新興業態企業全面開放,符合條件的新興業態企業均可享受相關財政、信貸等優惠政策。鼓勵銀行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新興業態企業的金融需求。將新興業態企業產品和服務,優先推薦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并按相關規定優先采購使用。如利用現有房屋和土地興辦文化創意、科技研發、健康養老、工業旅游、眾創空間、生產性服務業、“互聯網+”等新業態,規劃部門應出具相關意見,其中同意用途調整的,項目主體可按規定辦理環評、消防、用地等手續,且5年內土地使用性質可暫不作變更。(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國土局、市商務局、市住建局、市工商局、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市行政審批局等負責)
(五)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用工和社保制度。支持勞動者通過新興業態實現多元化就業,從業者與新興業態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企業依法為其參加職工社會保險,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企業吸納就業扶持政策。其他從業者可按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養老、醫療保險和繳納住房公積金。探索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的失業、工傷保險保障方式,符合條件的可享受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扶持政策。加快建設“網上社保”,為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參保及轉移接續提供便利。落實異地個人住房貸款政策,為跨地區就業勞動者提供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服務。(市人社局、市財政局、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等負責)
三、實施全民創業行動計劃,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六)優化創業環境。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推行“不見面審批(服務)”,確保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以內、不動產登記5個工作日以內、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50個工作日以內完成。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企業“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和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積極探索名稱登記改革,實施名稱自主申報。按照執法重心下移、減少執法層級的要求,深化市場監管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實行“雙隨機、一公開”,健全知識產權執法機制。深化創業型城市、鎮(街道)、村(社區)、園區和眾創社區建設,打造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示范村,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大賽、創業論壇等活動,鼓勵和吸引優秀創業項目和團隊來錫發展。(市行政審批局、市編辦、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工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發展創業載體。鼓勵采取購置、置換、租賃、收回等形式,推動老舊商業設施、倉儲設施、閑置樓宇、過剩商業地產在規劃允許的條件下轉為創業孵化基地。充分發揮孵化基地資源集聚和輻射引領作用,建設一批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給予補助獎勵。對工作成效明顯的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可按市級不高于6000元、省級及以上不高于1萬元的標準每月給予創業基地服務補貼。對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按實際孵化成功(在基地內注冊登記并孵化成功搬離基地后繼續經營6個月以上)的企業數,給予每戶1萬元的創業孵化補貼。完善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評估認定和跟蹤管理機制。(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國土局、市農委、團市委、市婦聯等負責)
(八)加大政策支持。對大學生(高校在校生、大學生村官、畢業5年內高校畢業生),以及本市戶籍的失業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和農民在錫首次成功創業,并正常經營3個月以上的,給予標準為6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對繳納社會保險的,3年內給予創業社保補貼;對租房營業的,3年內每年據實給予不高于1萬元的創業租金補貼。對企業骨干、小微創業者、大學生(高校在校生、大學生村官、畢業5年內高校畢業生)、科研人員、留學回國人員、失業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和農民在錫首次成功創業,并吸納各類城鄉勞動者就業的,3年內可按每年每新增帶動1人就業給予3000元的創業帶動就業補貼,但累計最高不超過30萬元;每年遴選一批優秀創業項目,給予最高30萬元的創業項目無償資助;對在工商部門首次注冊登記起3年內的創業者,其經營期間正常納稅,創業實體注銷后登記失業并以靈活就業形式參保的,按其繳納養老、醫療保險費金額的50%給予為期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繼續實施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政策,扣除限額(定額)按照國家規定的最高上浮幅度執行。(市財政局、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科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農委、市工商局、市國稅局、無錫地稅局、市行政審批局等負責)
(九)拓寬融資渠道。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將支持范圍從創辦個體工商戶、企業擴大到民辦非企業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網絡創業。在校大學生、各類城鄉勞動者在錫創業可申請額度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合伙經營或創辦企業的可適當提高貸款額度。對大學生(高校在校生、大學生村官、畢業5年內高校畢業生),以及本市戶籍的失業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農民、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網絡商戶,在貸款基礎利率上上浮3個百分點以內的,給予全額貼息;對其他城鄉勞動者給予50%的貼息。貸款貼息支持的創業項目不再區分微利和非微利,對市級以上創業典型、獲得省級以上創業示范基地推薦等信用良好的創業對象可取消反擔保;對經營狀況良好、信譽度較高,但無法提供擔保的創業對象,貸款10萬元以下(含10萬元)的,經經辦銀行綜合評估后可取消反擔保;對仍需提供反擔保的,可采取自然人保證、抵(質)押或第三方機構反擔保,并免除抵押登記費。對小微企業當年新招用畢業5年內高校畢業生,以及本市戶籍的失業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和農民,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根據其實際吸納人數,對該企業的銀行商業貸款按每人不超過10萬元、最高不超過300萬元、期限不超過2年的標準,按基準利率給予50%的貼息。優化貸款服務,增加經辦銀行和經辦網點,推進網上辦理,簡化辦理流程,提高辦理效率,擔保機構、經辦銀行應分別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擔保審核、貸款審批。完善代償機制,由擔保基金與經辦機構(銀行、擔保機構)按協議約定比例分擔,對貸款額度超過10萬元的,由擔保基金代償不超過80%。推行授信盡職免責制度,在操作規范、勤勉盡責的前提下,對出現的授信風險可適當免于合規責任。完善創業擔保貸款聯席會議機制,健全統計監測制度,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協調。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為高校畢業生創業提供股權投資、融資擔保等服務。鼓勵發展貸款、保險、財政風險補償捆綁的專利權質押融資新模式,降低創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便利性。(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國土局、市金融辦等負責)
四、突出分類指導和精準施策,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
(十)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促進供需對接和精準幫扶;將求職創業補貼從城鄉低保家庭、殘疾和已經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含生源地助學貸款)的畢業年度畢業生擴展到貧困殘疾人家庭、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高校畢業生和特困人員中的高校畢業生;繼續實施就業見習補貼和留崗補貼政策。鼓勵吸引大學生來錫就業,對受邀來我市參加招聘和科研實踐活動的研究生,按往返一次實際發生額給予最高不超過1500元的交通補貼;對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以及高校畢業生從事靈活就業給予社會保險補貼;繼續實施大學生租房補貼政策;鼓勵住房租賃企業開發適合青年人才的長租公寓。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落實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資金補貼等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社會組織就業,對于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社會組織,符合條件的可同等享受企業吸納就業扶持政策。鼓勵科研項目單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參與研究,按規定將社會保險補助納入勞務費列支,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鼓勵大學生應征入伍,落實好學費資助、助學貸款代償、優撫安置等政策。放寬落戶限制,對高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并申領(簽注)《江蘇省居住證》的,其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在本市落戶;職業院校畢業生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并申領(簽注)《江蘇省居住證》均滿1年的,其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在本市落戶。(市人社局、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工商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市行政審批局、各在錫高校等負責)
(十一)穩妥安置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鼓勵去產能企業多渠道分流安置職工,將不裁員或少裁員化解過剩產能企業的穩崗補貼標準提高到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70%;鼓勵內部分流職工,對企業與職工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從就業補助資金中對企業繳費部分給予最長3年的全額補貼。將符合條件的去產能企業下崗職工納入現行就業創業政策扶持范圍。促進分流職工轉崗就業創業,對其他單位新增崗位吸納去產能分流人員的,按規定給予企業吸納就業扶持政策;對自主創業的分流人員,優先安排入駐各類創業孵化基地,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對確實難以安置的就業困難人員,新增及騰退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置。積極穩妥、依法依規處理勞動關系。對本輪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因解除勞動合同依法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按規定享受個人所得稅政策。穩妥做好“兩減六治三提升”行動計劃過程中的職工安置工作。(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國稅局、無錫地稅局、市總工會等負責)
(十二)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實施城鄉一體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對在城鎮無業和在農村無地無業或就業不充分的農村勞動者,可在常住地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均等化公共就業服務和普惠性就業政策。加大對發展潛力大、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多的市(縣)、區和重點鎮用地計劃指標傾斜,保障特色縣域經濟、特色小鎮、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發展需求,創造更多的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空間。支持建設鄉村旅游創客基地(創業孵化基地),推動鄉村旅游與養老業、健康服務業有機結合,積極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鄉村休閑養生度假產品。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對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注冊的,給予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網上銷售、大宗交易和訂單農業等電商業務,引導新型職業農民直接投身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就業創業。(市農委、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國土局、市商務局、市旅游局、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完善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強化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分類幫扶和實名制動態管理,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落實社會保險和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按照本市月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對財政安排經費的公共管理和服務類輔助性崗位優先安排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對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成功推薦本市戶籍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給予一次性獎勵。加強對口援助地區來錫就業人員就業服務工作,逐步納入本市就業困難人員優惠政策體系。在確保失業保險基金可持續前提下,分步實施,循序漸進,適當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加強社會保障與就業聯動,對實現就業的低保對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時按當地低保標準的30%予以扣減,在就業后其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標準2倍的,給予3個月的低保緩退期。嚴格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實施意見,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殘聯負責)
(十四)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認真做好軍隊轉業干部安置工作,完善落實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積極提供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創業孵化。拓寬退役士兵就業渠道,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落實剛性舉措,確保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安排比例達80%以上;推進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對自主就業的,強化教育培訓,落實優惠政策;對自主創業的,有針對性地提供“一站式”開業指導、注冊登記和跟蹤服務。按規定做好軍人退役社保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市民政局、市委組織部、市編辦、市人社局、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進一步加強教育培訓,著力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十五)優化教育培訓布局。深入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健全專業預警和動態調整機制,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施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和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加強技工院校內涵建設,爭創省重點技師學院、省級示范性技工院校和職業訓練院,積極推進技工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完善生均撥款制度,國有企業舉辦的技工院校可參照學校所在地公辦中職學校標準安排生均撥款。健全終身職業培訓制度,完善勞動和技能競賽體系,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技能競賽、師徒幫教等活動,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加快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發揮勞動模范、高技能人才示范帶動作用,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提高職業培訓質量。加快推進職業培訓改革,建立和完善職業培訓與企業需求對接調查制度,定期發布職業技能培訓指導目錄、高技能人才培養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和就業培訓指導目錄,引導企業和培訓機構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職業培訓。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能力培訓、創業培訓講座和創業項目路演等活動,提高創業成功率。充分運用職業培訓補貼,支持優質培訓機構開發數字培訓課程,支持平臺開展網上創業培訓,支持培訓機構引進國外優質資源或開展聯合辦學,促進培訓供需有效對接。建設職業培訓大數據系統,加強數據統計分析,及時提供政策信息服務,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向職業培訓集聚。(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總工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完善購買培訓成果機制。健全普惠制的職業培訓制度,重點開展面向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及畢業學年高校在校生、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靈活就業人員、退役士兵、外來勞動者、農村適齡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培訓,面向企業職工為主的企業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充分發揮政府職業培訓補貼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上述重點群體和企業職工,按照初級(五級)1000元、中級(四級)1500元、高級(三級)2000元、技師2500元、高級技師3000元的標準,按規定從失業保險基金或專項資金中給予技能提升補貼,納入本市急需緊缺職業(工種)目錄的,補貼標準上浮30%。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機制,開發適合企業和市場需求的培訓項目,引導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公共實訓機構和行業協會參與培訓。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機制,完善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并做好與職業資格制度的銜接,建立職業資格與相應職稱和學歷比照認定制度,推動企業在聘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同等享受本單位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工資福利待遇,技工院校中級工班、高級工班、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同等享受中專、大專、本科學歷相關政策和待遇。(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
(十八)優化就業創業服務。落實“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深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標準化建設,科學確定鎮(街道)、村(社區)公共就業創業的服務項目、功能配置和配置主體。創新服務理念和模式,根據不同群體、企業的特點,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職業指導、就業服務和用工指導。加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建設,建立定期培訓、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互聯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推動服務向移動端、自助終端等延伸,擴大服務對象自助服務范圍,推廣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實現就業創業服務和管理全程信息化,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服務體系。落實政府購買基本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制度,充分運用就業創業服務補貼政策,支持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和高校開展就業創業服務,鼓勵引導社會機構參與承辦公益性就業創業活動。將在錫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站納入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適當給予資金支持。(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負責)
(十九)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加強人力資源市場法治化建設,統籌建設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規范招人用人制度和職業中介服務,促進婦女、殘疾人等公平就業。完善人力資源供求預測和信息發布制度。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方式,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推進計劃,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推進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簡化勞動者求職手續,建立入職定點體檢和體檢結果互認機制。(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衛計委、市工商局、市婦聯、市殘聯等負責)
七、切實加強組織實施,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長效機制
(二十)強化政府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政府促進就業責任,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本地區就業工作第一責任人。把就業創業工作擺上重要突出位置,納入各級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富民增收重要內容和考核指標,層層抓好落實。充分發揮各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推進部門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合理安排就業資金支出,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定期開展就業創業工作先進集體、先進企業和先進個人等評選表彰活動,精心組織創業榜樣評選活動并給予適當獎勵,充分利用地方主流媒體宣傳資源優勢,大力開展創業富民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支持就業創業工作。(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負責)
(二十一)狠抓政策落實。各市(縣)、區和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完善配套政策舉措,明確責任分工,推進細化落實。依托電視、廣播、報刊、微博、微信、移動端等媒體平臺,多層次、多途徑宣傳解讀就業創業政策,讓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應享盡知。加強信息通報、情況交流、定期調度,強化督查問責和政策落實情況評估,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做法。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對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加大政策和資金傾斜力度,適時予以表彰;對大膽探索、擔當盡責、不謀私利,但在依法依規履行職責過程中由于難以預見因素出現失誤或錯誤的,可容錯免責;對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的,依紀依法嚴肅問責。(市人社局、市紀委、市財政局等負責)
(二十二)加強統計監測和形勢研判。完善統計監測制度,探索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創業等統計監測指標。完善就業失業預警信息系統,開展就業質量評估工作,加強就業數據與宏觀經濟數據的比對分析,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就業監測,為加強形勢研判、落實完善政策、實施精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市統計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農委、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行政審批局等負責)
(二十三)防范化解失業風險。增強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根據就業失業重點指標、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宏觀經濟運行等變化,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和潛在風險,制定應對規模性失業風險預案。報請省政府同意后,可通過提高穩崗補貼標準、開展以工代賑、合理降低企業人工成本、階段性延長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開展生活幫扶等措施,化解失業風險。(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負責)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政策措施,抓好貫徹落實。
無錫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責編:法制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