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20 14:06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翡翠河,河如其名。臨水而望,河水清澈見底,水草叢生,魚兒在其間游走嬉戲。在新吳區科技商務中心大樓里工作的錢先生驚喜地發現,這條門口的河道驚艷“變臉”了,站在大樓里推窗往下遠眺,翡翠河猶如一條翡翠色的項鏈環繞于水廣場周邊,碧綠清亮的河水在秋日陽光下閃著粼粼波光。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草長鶯飛”,這些美好愿景,如今正在新吳區變成一幕幕美麗實景。這些變化緣于新吳區大力推進的水生態修復工程,在科技化、系統化、長效化的生態修復下,一條條河道完成了蝶變,成為賞心悅目的美景,河暢水清也成為這座城市生態品質提升的最佳見證。更讓人期待的是,未來新吳區將在全國率先創新實施全域河道水生態修復,讓碧水成為“美麗新吳”的顏值擔當。
路 徑
循序漸進,水生態修復全域覆蓋
蕩東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可謂拉開了新吳區河道水生態修復工程的大幕。作為試點樣本項目,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更增強了工程推進的底氣。借鑒蕩東片區2.56平方公里的成功經驗,2021年新吳區又投資2.1億元啟動了太湖灣科創城片區23平方公里的25條河道的水生態修復工程。
太科城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包括生態清淤、底質生境改良、排口原位凈化、生態攔截系統、曝氣增氧、水陸交錯帶構建、水生態系統構建等項目,集成應用了多個國內先進的治水技術,比如生境適生性改善技術、水生植被人工誘導的自組織修復技術以及沉水植物—固定化微生物耦合技術,可進一步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同時研發了生物蠟、太陽能微生物活化器等新技術,可強化河道凈化效果;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分析技術,可對河道的水位、降水量、水質等進行具體分析,從而給出最佳調水、排洪方案,起到精準調控區域水系的作用,還可以降低粗放型開閘放水對河道內部生態系統的沖擊,讓整個區域的水環境變得更為有序。最值得一提的是水質在線監測站,“這相當于河道水質監測的哨兵。”據江蘇江達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生態運維部部長李文婷介紹,目前在太科城片區,每條河道邊都設有1-2個在線水質監測站,通過物聯網技術,能實時監測河道中水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溶解氧等指標,一旦超標會立刻報警,管理人員就能及時巡查并處理。
目前正創新打造“五水孿生治管一體化平臺”,這是集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于一體的“五水”數字孿生平臺,耦合多項水文、水動力模型,能有效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覆蓋,為太科城流域提供立體監測、水利調度、河道智能運維管理等全維度解決方案,集成在線監測設備、AI視頻識別系統以及河道智能運維設備,全流程精準把控水利工程與河道運維。
去年太科城先行啟動翡翠河、大溪港、清水河、孟巷河、興源河、談家橋河、三河港7條河道的生態修復,總水域面積約50萬平方米,目前修復工程已完工,今年余下的18條河道正在緊鑼密鼓修復中,年內將全部完工。蕩東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和太科城河道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兩個項目,共獲得國家和省級補助資金超1億元。
試點先行,循序漸進,從2平方公里投入2000萬元,拓展到20余平方公里投入2億元,再覆蓋到全區200余平方公里,據透露,明年新吳區將投入20億元啟動全區所有300余條河道水生態修復工程,通過三步走,致力于實現全域河道“脫胎換骨”。如此大手筆全域覆蓋進行河道水生態修復,在全國尚屬首創。
樣 本
系統重建,蕩東片區又見芳草映碧波
這里是位于新吳區鴻山街道大坊橋村的蕩東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區域,只見眼前一大片水域碧波蕩漾。秋日的河畔,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河水清澈透明,沉水植物叢生豐茂,芳草映碧波,兩岸綠草茵茵,樹木挺拔,沿岸的步道上,市民悠閑漫步,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
治理前,蕩東片區重要排水河道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體藻華現象,水體透明度低,生態系統不完善,整體環境不佳。為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活環境的滿意度及幸福感,2019年新吳區投資2000余萬元啟動實施蕩東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據新吳區住建局河湖水務處處長劉云介紹,蕩東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區域總面積約2.56平方公里,涉及生態修復河道8條、魚塘改造7.9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共計18萬平方米。修復工程立足于區域內河網水環境現狀,以河道水質改善、提升周邊生態環境為核心,通過退漁還濕,河道生態修復,濕地與河網的有效聯通,調活整片水系,有效提升區域水環境質量。
“現在水質好了,可謂是清澈見底,還能看見魚游來游去。傍晚時分,在河邊上溜達一圈,感覺回到了小時候。”家住附近的居民們笑逐顏開。老百姓發自心底的笑容和贊美,成為了最直觀的驗收報告。
再現美麗容顏的背后,是龐大的生態系統重建工程。提供水生態修復技術支持的江蘇江達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工程師韓翠敏說,水生態系統重建是個系統工程,更是個技術活。就拿種草來說,并不是扔在水里就行,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水流、底泥和水質情況進行合理搭配;水生動物也要根據不同的生態位,投放上層魚、中層魚和底層魚;水里還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浮游動物在發揮作用等。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大大提高水體免疫力,抵御外來污染的沖擊。
如今,蕩東片區的水生態修復工程已經完工兩年多,片區水域在水質在線監測、水利智慧調度、河道智慧運維等信息化手段的保駕護航下,進入了日常運維階段,實現了水環境動態管控和精細化管理。區域的水質穩定在Ⅲ類水,透明度達1.5米以上,河道內的沉水植物覆蓋率穩定在50%以上,生物多樣性提高60%。蕩東片區每月還可產出10萬噸清潔Ⅲ類水,是天然凈水廠,有效提升了區域水環境容量,為周邊重點河道水質穩定達標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河道水質提升,“水下森林”逐漸完善,水體的自身“免疫力”得到有效提升。蕩東片區的水環境已成為一道美麗鄉村風景線,使周邊居民真正實現了“推窗見綠、開門親水”的美好愿望。
創 新
運用三大“法寶”,扎實做好“水文章”
水清岸綠守安瀾,幸福民生入畫來。人水和諧是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的根本目的。水生態修復,是美麗河湖建設的最后一環,也是重要一環。新吳區住建局局長黃海清表示,新吳區近年來大力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持續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從系統規劃到全方位、立體化和多維度的區域生態治理,再到智慧生態平臺的打造,新吳區用三大“法寶”創新實踐,扎實做好“水文章”,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新吳區著力構建政府主導、規劃引領、系統治理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率先完成了以保護生態、修復生態為主旨的《新吳區河道生態治理規劃》。《規劃》借助GIS對區域生態本底進行全方位分析,結合實地詳細調研,全面挖掘地區生態環境特色,系統識別區域點源、面源以及內源總污染負荷,構建水生態—水環境模型對區域水生態環境容量進行精準核算,提出以河道行洪排澇功能為基礎,以濱水景觀都市職能提升為導向,以水生態環境修復為核心的治理理念,提出了“道法自然、分區分治;多源補水、清水內生;三位一體,梯級聯動”的治理策略,形成“一軸引領、一帶聯動、雙廊護城、四核聚力、清水繞城”的治理結構。
有了系統的規劃,新吳區開啟了全方位、立體化和多維度的區域水生態治理。依據河道生態環境要素與問題、水體流速等,以“削”為基礎、“動”為依據、“修”為核心、“管”為保障,分類治理,系統施策。其中,“削”是污染源削減,主要為點源污染和內源污染削減,是水生態修復的基礎;“動”是河道水文及引調水動態變化;“修”是水生態修復,主要為曝氣增氧、水陸交錯帶及水生態系統構建等;“管”是長效管護,保證水生態系統穩定運行。同時,因地制宜,新吳區根據每條河道的基本情況、水質狀況,編寫一河一策方案,詳細闡明河道及其支河對應地塊雨污水管網整治情況、雨污混流排口情況、水生態環境等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治理策略,為水質溯源追蹤提供依據,一河一策,精準施策。
為了讓經過水生態治理后的河道實現長效精準管理,新吳區“智”水有道,打造了集水質在線監測、預警預測、運維為一體的智慧生態平臺,運用“平衡共生”生物—生態治水科技,通過改善生境、構建水體生態調節系統及基于水情分情模擬的智慧治水等技術,與智慧水利相結合,實現水環境動態管控和精細化管理,突破了傳統平臺僅能實現實時管理和不能進行預警預測防患未然的瓶頸。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一條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呈現眼前,將更為功能優化、更顯愜意順暢、更具文化生態體驗,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 楊明潔、劉丹)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