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22 15:53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昨天,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我市牢牢把握太湖治理新定位,堅決貫徹“兩保兩提”(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與水資源配置能力)新要求,太湖無錫水域連續15年實現安全度夏,水質藻情達到近年同期最好水平。
打贏安全度夏“攻堅戰”
太湖水質藻情一直牽動社會各界的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總體符合Ⅳ類標準,總磷濃度0.061毫克/升,同比下降4.7%;總氮、氨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等指標均同比下降;富營養化指數55.5,同比下降0.6。此外,我市13條入湖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全市67個河流型斷面優Ⅲ比例100%。
打贏太湖安全度夏“攻堅戰”得益于應急防控的落細落實。在貢湖北岸太湖大堤沿線,從黃泥田港到張橋港生長著一大片蘆葦,每年蘆葦最茂盛的時候也是藍藻水華集聚的時候。為有效防止蘆葦蕩內藍藻堆積死亡發白發臭,保障近岸水體水質,水利部門今年實施了總長約8.1公里的貢湖蘆葦蕩藍藻打撈處置工程,采用“清、疏、塑”等措施清運蕩內垃圾,并重塑蘆葦蕩地形,降低水質異常風險。
“放心水”保供是太湖安全度夏的題中之義。今年,隨著錫澄水廠二期深度處理工程投運,我市以太湖、長江為水源的水廠實現深度處理全覆蓋,日處理能力達到245萬噸/日。1-10月全市安全供水7.85億噸,今夏連續極端高溫,市區最高日供水量達170.02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我市飲水安全保供能力順利通過實戰驗證。
打出調水清淤“組合拳”
太湖“喊渴”,長江“來救”。今年前十個月,太湖平均水位3.23米,較去年同期低0.12米,我市分別在年初和年中實施了兩輪望虞河引江濟太,累計引水入湖8.02億立方米。
梅雨季本是防汛抗洪的太湖汛期,今年受晴熱少雨影響,太湖水位不升反降,最低時降至3.04米,夏季水位均值為近20年同期最低。“太湖水少了,流動性變差,會增加藍藻水華集聚的概率。”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引江濟太有效減緩了太湖水位下降趨勢,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貢湖藍藻水華集聚。
一方面是清水入湖,另一方面是內源減負,一套行云流水的“組合拳”確保太湖水質持續改善。
在湖光秀麗的無錫梅梁湖犢山口,湖底一條密閉管線一直向西延伸至17公里外的馬山湖域,經環保絞吸船作業,湖底淤泥通過這條密閉管線被抽出。火熱進行中的太湖生態清淤第二輪二期工程在無錫歷次清淤工程中總量最大、時間最長。市水利局相關人士介紹,今年確定了150萬方清淤目標,目前已完成梅梁湖(犢山口)應急清淤22萬方,梅梁湖市區段78萬方、宜興段50萬方均已開工,年底可完成既定生態清淤任務。
打好科技賦能“主動仗”
用科技創新賦能太湖安瀾。15年間,從監測預警、藍藻打撈到淤泥處置,越來越多的“黑科技”被“治太人”安排上。
以往,藻情監測主要依靠衛星遙感監控、人工沿岸巡查和湖體船只巡查,今年我市首次建立無人機常態化巡飛機制來填補巡查的空白區域。在無人機“火眼金睛”的巡視下,全市142公里太湖岸線、84個藍藻打撈點發生任何藍藻水華集聚或水質異常情況,都能第一時間得到預警。
離湖岸40米遠,一口縱深長70米的深井正利用其自然形成的水壓,給予湖面過剩的藍藻最后一擊。這樣的控藻深井,我市已累計建成11座。從“打撈上岸、藻水分離”,再到“加壓滅活、原位控藻”,這些年無錫開發出的諸多治藻一體化新型技術裝備,仿佛“定湖神針”般守護著太湖這片佳絕風景。據悉,今年藍藻打撈量同比增加19.1萬噸。
“兩泥”處置也更加綠色環保。就拿此輪清淤來說,一改以往自然固化堆放的方式,而是通過密閉管道將淤泥輸送到固化基地干化處理,用作道路工程填筑土、園林綠化用土及綠色建材等,實現“變廢為寶”。目前,無錫正通過“揭榜掛帥”方式對藻泥、淤泥資源化利用開展科技攻關,探索具有市場化前景的資源化利用新途徑。(陳菁菁、夏昊森)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