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1-26 13:35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18日上午10點多,天氣微寒,宜興市太華鎮橋涯村村民宗月娥坐在自家門前,等著一位重要“客人”的光顧。宗月娥今年雖已102歲,但眼睛、耳朵依然靈光得很。“鎮里送來的午飯怎么樣?”聽到記者的提問,宗月娥毫不猶疑地豎起大拇指,“味道好,還都是我能嚼得動的。”平日里,宗月娥由兒子一家照顧,吃飯雖然不成問題,但送上門的這份免費暖心午餐著實讓老人家既開心又期待。
“來了,來了!”看到一輛藍色電動三輪車,宗月娥就知道飯來了。送餐員史再榮打開車門,從保溫箱里取出飯盒,將飯盒送到宗月娥家中后,取回前一日的飯盒再離開。跟著史再榮,記者開始探尋這份送上門的午餐背后的幸福密碼。
地處宜南山區的太華鎮轄區內村莊老齡化、空巢化嚴重,且老年人大多居住在離鎮區較遠的山區。“為老助餐尤其是要解決高齡、失能(失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群體的難題,徹底打通‘最后一百米’。”太華鎮人武部部長李軍說。
為了讓助餐真正惠及百姓,太華鎮在送餐網絡布局上格外用心,除了鎮區百姓采用到助餐點集中用餐以外,其余8個村全采用送上門的模式。由每個村招聘成立一支專業的送餐隊伍,分區域、路線包干,同時給予相應的補貼,以此保障工作的長期性。
“我經常在村里賣菜、做生意,對村里情況熟得很。”史再榮告訴記者。今年5月,橋涯村作為首批為老助餐試點率先推行。經過應聘,59歲的史再榮成為送餐員。每天上午9點半,史再榮就準時在村口等配送車。“這個月我要送67份。”史再榮說,“山區小路多,老百姓居住也比較分散,電動三輪車方便,最遠的要開過去3公里左右。”
看到史再榮,80歲的董鳳保立馬出來接應。“要是下雨,他會送到家里放桌上。”不久前,聽到周圍老人吃上了鎮里送的飯,董鳳保便報了名想嘗嘗。“沒想到這大食堂比我自家燒得好吃,關鍵還實惠。”董鳳保連連夸贊。采取自費和享受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該鎮70至79周歲老人自費3元;80至89周歲老人自費2元;90至99周歲老人自費1元;100周歲及以上老人由鎮財政出資全額補貼。不到1小時,史再榮便完成了67份的送餐任務,他將回收來的飯盒整理好后回到村口,等配送車來取餐盤。
“保溫箱、餐盒等每天都要消毒,食品安全問題老百姓最關心。”鎮里實施助餐服務后,董志云便負責中央廚房到村助餐點的配送。回到中央廚房,大約中午11點30分。
中央廚房設在鎮敬老院,由專業養老機構九如城負責運行管理。在投入運營前,鎮里投入150萬元進行軟硬件升級。記者在現場看到,更衣室、主食庫、清洗室、配餐室等區域規劃有序。“餐盤用開水燙過后在消毒柜內消毒一小時……”太華鎮敬老院院長陳麗穎用手機邊拍視頻邊介紹。“老百姓最關心衛生安全,我每天拍視頻發到助餐群里,好讓大家放心。”陳麗穎介紹。
廚房墻面上還張貼著餐飲原材料送貨標準、原材料驗貨流程、員工上崗流程等規范。每天的一大葷、一小葷、一素、一湯由專業營養師配好,提前一周發工作群后,由村工作人員轉發并張貼在村告示欄里,村民有建議可隨時提出。鎮里定期對助餐服務進行檢查督查,建立統一的老年助餐服務質量監測機制,并引入群眾滿意度測評,對落實執行好、監測結果優秀的村(社區)和單位進行表揚激勵。
“下個月我們村用餐老人人數要翻倍了!”太華村黨總支書記張國群的一通電話讓陳麗穎樂呵了半天。“零投訴,百姓一致好評,這件惠民實事真正做到了百姓心里。”陳麗穎告訴記者。
如今,太華鎮700多位70周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吃上一份送上門的午餐。為扎實做好助餐工作,鎮級與村級針對送餐、配餐等各流程還制定了詳細的標準。同時打造“硒養食光”助餐品牌,讓山鄉老人們真正享受幸福“食”光。
來源:無錫日報